一、灯光和环境的影响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过背金要用白色环境?
是为了催框亮底,6排提前表现。很多人这样认为。为什么能催框亮底,6排提前表现?这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会说的清了。
过背金用白管超光和白色环境诱色已经是广泛被接受的方式了,当初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很多鱼友认为有碍于金质的显现,而摒弃不用;后来渐渐地用的人多了,也开始尝试,但一到30公分就早早转换了背景,放进黑缸里欣赏金质去了。经过一段时间,有没有注意到,买回来的过背金怎么随着生长不是那么光洁亮丽了呢?这是怎么回事?怎么避免?
很多鱼友也用白色环境,但觉得此种方式过于单调,于是有的种植水草,有的铺底沙或者放很多其他东西以及混养鱼只。也有一些鱼友找个什么白色的幔子一围了事;或者干脆使用四面通透的缸饲养。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表现退步的原因。
白色作为现在过背金龙幼鱼时期使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是在于营造环境色方面。白色往往搭配的是超光灯管。在这样的组合下,环境色发挥的作用不再单是环境颜色深浅,更重要的是配合超光灯管制造出了一个高亮度的环境。特别是缸底的白色底板尤其重要,因为那是上部灯光直射的区域,它反射的光线是最多最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根灯管实际上发挥了远大于其自身在其他环境下的照明效果,而且投射到鱼体上的光线来向均匀,照度充分,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到鱼鳞表面的色素细胞。而实践证明,光线的充足程度和鱼鳞表面色素的堆积厚度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质、底粉、金粉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至少是浓度方面(其他方面稍后讨论)。白色环境实际上是与上部白光照明搭配使用的一种手法,它们共同作用方才具有最大化的效果。如果底部白板的面积遮蔽过大,或者四周白色贴的不够紧密,或者鱼缸处于四面通透,那么无疑是浪费了大量的光线,使大多数光线不能通过白色的环境反射到鱼身上,而白白流失了,这是很可惜的。
二、什么时候转背景呢?
在适合的白色环境下,鱼的金质、底粉、金粉的浓度会达到最大,但也许肉眼看上去不是最金的。这很正常,因为环境色淡化了鱼体的色度表现。30公分以后,很多人就会转背景了。
为了追求更金更高的表现而将鱼转入深色的背景中饲养,这是普遍的做法,无可厚非。很多鱼友现在喜欢买25~30公分的鱼,这个尺寸的鱼表现稳定,也更容易饲养。拿到手上为了要看到“金”的表现,直接就采用黑色或者蓝色环境饲养。
但很多转入深色背景的鱼在经过1~2个月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现退步。为什么呢?因为鱼的表现还没有最终稳定,环境色,或者说得更透一些,鳞片色素堆积厚度受所吸收光线量的影响还很大。所以从转入黑色环境的时候起,鳞片色素的饱满度就在一点点减退,只是这个速度比较慢,慢于体色在深色环境下加深的速度。所以会在转换背景之初看起来的确金了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鳞片色素的饱满度进一步下降,特别是还不稳定的底粉下降得最快。这时候会感觉鱼的光泽度明显不如刚转换背景一周时候的样子。再往后,鳞根会由蓝色逐渐变化成黄绿色的底色,这时候说明底粉已经相当薄了。同时感觉吃框现象明显加剧,因为底色薄了,金质的降低速度比底色变薄的速度慢所以自然金质会向鳞片内侧蔓延。如果很不幸地饲主又有大量喂食的饲养习惯,那么表现会褪的更快。30公分本来对于过背来讲就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饲养阶段,幼鱼时期的表现方式即将告一段落,成熟时期的金框发色尚未来临,整体发色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这时候饲养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幼鱼时期的诱色效果前功尽弃,很多鱼友就是这样看着金金的中鱼一点点返垢失去光泽,无奈地度过30~45公分的阶段。
在贩售中,很多采用这种“时间差”的手段,将白色环境下鳞片色素表现厚实饱满的鱼放到深色缸里,鱼在1周内会变的又金又漂亮。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买到了鱼最好还是用白色环境养一段时间,观察表现是否已经稳定,再考虑是否进行环境色的转换。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忍一忍,等鱼的表现进一步稳定了再考虑背景转换问题,40公分以后相对来说要稳定得多。
三、蓝底就一定要用黑色背景吗?
不是的。一般黑色背景的饲养方式是搭配水下灯。水下灯是单侧照明,其优点是照明效果直接,不经过水面等等其他界面的反射和削弱就直达鱼体表面;因为它是单侧照明,所以鱼体的颜色会变得很深,已有的发色会很明显;缺点是强度可能会不够,而且光谱比较单一。一般认为水下灯有一定的锁框效果。
但是,对于表现尚未最终固定的鱼,这种方式不见得是一个马上可以用的办法。黑色环境下,光线不像白色环境下那样会充分反射到鱼体上,相反,会被大量吸收。缸内的光源来向是非常单一的,仅有灯管一个发光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蓝底的鱼会缩框,但底粉会变得比较薄。相反,如果用白色环境饲养蓝底过背,底粉会变得厚实起来,加上水下灯,照样能看到缩框的效果。时不时可以搭配上部照明,给鳞片补补光(不过不要太多),也是不错的选择。
金底的鱼在这种饲养方式下,也会看到很明显的保底效果,鳞框会变得很犀利,框底泾渭分明,一鱼两玩,很有意思。日本一些玩法对红龙也采用这种方式,也有很好的效果,饲养的鱼鳞底干净,框底分明,颜色厚实,不色散。以前觉得红龙养在白色环境下很挑战,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好的诱色手段,掌握了诀窍,甚至比黑色环境下更能凸现鱼的潜质与魅力。
四、蓝底用弱光是怎么回事?
很多前辈说,真正的蓝底过背不用灯光。这句话有道理,但又不全对。前边说过,光线会加大底粉底色和金质的浓度。但另一方面,也会加深鳞垢的色素沉积,使得6排这样受到上方光线直射的区域本已浮现的底色变得不太明显,延缓底色“过背”的速度,而蓝底过背的“过背”表现正是焦点问题。同时,过强的光照也会造成金头金粉的收敛(其实是被底垢色加深而覆盖)。
真正的蓝底不是带有蓝色底色的过背,而是真正正统的蓝底鱼。和目前大量存在的蓝底和诸多改良版的蓝底不同,那是非常独特的鱼,金质的表现非常弱化,鳞框不论怎么养,也难以吃进鳞底。所以,这样的鱼不怕弱光的考验,只要控制住生长速度,鳞底的颜色不会发生由蓝向黄绿的转变,因为它只有蓝,没有别的底色;就像高级的红龙只有红而没有橘红或者黄色一样。同时,鳞框因为金质一环非常弱,所以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灯光条件下,都不会表现的很强,不用担心吃框等等问题。
这样,在弱光条件下,底色仍然蓝底,金质不再是考量的重点,6排又可以更早表现,难怪会说,蓝底不用灯光了。
但是,这样的方式下饲养,必须有高超的压鱼技巧,换句话说,就是怎么也不能让鱼长的太快,还要避免生长障碍。不然别说5排,4排也会因为快速生长显现底垢。所以既然这样,倒不如在有一定光线的环境内饲养,同时对生长速度进行适当的控制,放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也是不错的选择。个人认为,白色环境仍是可取的,只是不要搭配上部灯,瓦数也要控制,用水下灯放在中部避免照射6排,这样的搭配下会出现非常好的效果。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以优良的水质作为前提的。
五、不同阶段诱色效果的固定怎么认识?
有人认为,所有的诱色手段都不过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认为血统到位的鱼一定能达到所期望的表现,故而对于诱色的方法和精谨的饲养方式不以为然。但我要说一句老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没有条件,这变化起来也是很难的啊。
很多鱼友追思在大量改良出现以前那些“纯种”的鱼,怀念那些随着成长逐渐焕发出光彩的个体,所谓“晚熟”的类型。事实上,90年代时期的那些鱼因为当时没有成熟的诱色技巧,所以很多是按照自然节奏慢慢表现出内在的光芒。现在这样的鱼没有了吗?不尽然。只是这样的鱼因为商业需求也采用了诱色的手段,表现提前绽放,而反被误解了。
在35公分以前如果撤换掉诱色的手段因素,鱼是比较容易还原到本来面目的。诱色的手段和以往恶劣的激素药物扬色有本质区别,它是用非化学的方式,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激发鱼体内自身的适应机能从而达到提高表现度的目的,对鱼是无害的。在表现固定以前,所有这些显现出的表现都是鱼对环境因素适应的一种应激反映,所以刺激消失就会慢慢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下鱼呈现的面目就是很多追求复古的鱼友津津乐道的。但并不是复古的鱼就不会对诱色手段出现反应。很多人说以前的美拉蓝如何如何,姑且不论还有没有这样货真价实的鱼,如果把美拉蓝也从小放入诱色手段的缸内饲养,它的底色也同样会变得厚重起来而缺少“层次感”,不信的话如果用李阿四的鱼试试就知道了,那样复古的鱼,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所以,鱼的改良是一方面,饲养方式也是一个方面啊。
不同血统的鱼(改良和混种程度不同)如果在同一诱色环境下呈现出的表现也不同。只有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才具有意义;反之用以往的照片或者观念中没有用环境诱色过的鱼与现在采用了环境诱色的鱼进行比较是有失偏颇的。
等到表现固定了,大约18~20个月的鱼,这时候转换背景就可以考虑了。同样,转换背景之初不同饲养历程的鱼的比较也是很难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采用了环境诱色和控制生长两大基本方法的鱼表现优于只用一种的,只用一种的优于一种都不用的。至于饲养观念那是个人观点,优劣见仁见智。经年之后,相同血统的鱼表现会逐渐靠拢,幼年养功比较粗糙的鱼会逐渐有显著的提升。但养功的漫长经历仍会给鱼留下可寻的印记。
http://longyu.cc/thread-23755-1-6.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